福建省肿瘤医院始终扮演着我省抗癌工作的坚强堡垒角色,并为肿瘤病人提供综合治疗,兜底全省的疑难重症癌症病人诊治工作。近年,医院强化技术创新,建立了各种肿瘤多学科诊疗的技术体系和全疾病周期的健康管理,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诊疗策略,有机地在病人的不同治疗阶段合理使用,最大程度提高远期疗效,同时保障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晚期病人生存期,使更多不可治的肿瘤得到可治。 近期,海都记者走访了省肿瘤医院,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展现该院是如何让“不可治”的肿瘤变得“可治”。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根据日本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IV期的胃癌患者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仅14.1%,中位生存时间为13.3个月。晚期胃癌多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 福州的丁阿姨(化名),在退休之年不幸查出晚期胃癌,在接受了化疗和腹腔灌注等治疗后,病情仍不断进展、复发,但她不放弃,顽强地克服各种治疗副反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入组临床研究,接受最新的治疗方案。最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郭增清主任医师团队的帮助下,丁阿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从2017年7月发病至今,已经过去了6年6个月,她实现了肿瘤完全缓解、痊愈,无瘤生存的状态。 腹部闷痛、拉黑便 退休女教师查出胃癌晚期 时年65岁的丁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然而,在她退休后正要好好享受生活时,却不得不面对胃癌的严峻挑战。 2017年7月,丁阿姨因上腹部闷痛不适伴黑便两月,到福建省肿瘤医院就诊。胃镜显示,丁阿姨的胃角-胃窦有一个4.5cm的溃疡型肿块,质脆。病理检测后诊断为腺癌。腹部核磁共振检查还显示,丁阿姨的胃角胃窦部不规则增厚,并累及胃体,局部胃腔变窄,突破浆膜,紧贴胰体部。血常规检测,她的血红蛋白只有Hb 54g/L,已经达到了重度贫血。 经过一系列检查及术前输血等准备,丁阿姨在全麻下进行了“腹腔镜探查+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空肠-空肠Braun吻合术”。术后病理证明,为胃窦低分化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大网膜见癌结节,腹腔灌洗细胞也见到癌细胞。最终诊断为胃窦低分化腺癌(弥漫型,pT4aN2M1,IV期,dMMR,HER2阴性)。 术后半年肿瘤再次复发顽强完成化疗后有所退缩 术后,福建省肿瘤医院郭增清团队为丁阿姨制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先化疗8个周期,同时结合她腹腔转移的情况,从第2周期开始配合腹腔灌注7次,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腹腔复发。 尽管化疗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II-III度骨髓抑制、II度胃肠道反应、疲乏等等,但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以及郭教授团队的用心治疗,让丁阿姨走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然而,就在她熬过了术后化疗的至暗时刻,要迎来新生活的曙光时,癌细胞卷土重来了。2018年3月,在术后定期复查胸部CT发现左锁骨区、纵隔淋巴结肿大(最大位于左锁骨区,1.8*1.3cm);腹部MRI也提示,腹膜后淋巴结增大(2.6*1.1cm),腹膜转移增厚、呈结节状(1.7*1.4cm)。这意味着,肿瘤进展了。 肿瘤初次复发,丁阿姨并没有放弃,勇敢地面对二线治疗。因为身体基础比较羸弱,对化疗耐受不佳,郭增清教授团队为丁阿姨制定了“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单周治疗方案。化疗的过程很艰辛,但为丁阿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治疗3个周期后,2018年5月复查影像学提示:肿瘤退缩,疗效评价PR(肿瘤退缩达30%以上)。 入组参加临床研究经历谷底后逐渐迎来逆袭 然而,肿瘤并没有停下它恶魔的脚步。2018年6月中旬胸部CT提示,丁阿姨双锁骨区、气管隆突下淋巴结增大。经过治疗团队的反复讨论,当月下旬开始,丁阿姨踏上了一场全新的治疗旅程——入组福建省肿瘤医院郭增清主任主持的“肿瘤特异性抗原肽负载的DC细胞(TSA-DC)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开始了TSA-DC疫苗注射和PD1/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PD1免疫治疗的治疗方案。 然而就在丁阿姨进行TSA-DC疫苗注射3次后,2018年7月中旬,丁阿姨出现了皮肤的黄染,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 63.2umol/L、直接胆红素 41.3umol/L、ALT 175U/L、AST 163U/L,均大大超出正常值。影像检查也提示双锁骨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较前增大,伴有大量腹水。丁阿姨因为遭遇了梗阻性黄疸,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极度疲乏, 这次打击令她极度抑郁。 “患者又出现肿瘤进展,肿瘤压迫胆管引起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升高,损伤了肝功能。”郭增清主任介绍,团队研判后认为,丁阿姨这一状况是免疫治疗引起的假性进展,可能是疫苗激活了免疫细胞,使得免疫细胞大量富集在原发病灶和微小转移灶表面或内部,导致瘤体看起来增大了,但其实往往是免疫治疗有效的表现。“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们心怀信念,坚信她会走出这个低谷。” 随后,郭增清教授团队配合超声科唐丽娜主任,通过“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的方式,为丁阿姨解除了胆道梗阻,同时,护理团队为她胆汁回输,营养师为她精心制定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心理师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一切只为她的下一场战役做好储备。 福建省肿瘤医院护理、营养、心理团队给予丁阿姨综合支持,助她完成治疗 2018年8月底,丁阿姨进行纳武利尤单抗免疫治疗三周期后,黄疸明显减退,肝功能改善,腹水明显减少,恶心、呕吐、腹胀、极度疲乏等症状逐渐淡去,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两个月后,彩超提示胆道压迫解除,拔除胆道引流管。随后的半年里,她在彩超引导下行经皮左腹股沟TSA-DC疫苗注射及纳武利尤单抗免疫治疗16周期。至此,临床试验结束。 免疫治疗维持两年获得完全痊愈无瘤生存 2019年2月中旬临床试验结束后,PET-CT显示,丁阿姨全身未见明确高代谢肿瘤复发或转移灶,锁骨区、纵隔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低代谢,疗效CR(完全缓解),后续免疫治疗维持至2021年3月。目前,丁阿姨定期复查,持续处于无瘤状态。从发病到现在,已经过去6年6个月了! 2019年2月全身PET/CT提示未见高代谢肿瘤复发或转移灶。 丁阿姨是不幸的,在刚退休之际就遭遇了晚期胃癌的重创,但她也是幸运的。郭增清教授介绍,丁阿姨在姑息术后仅8个月不到就出现了多发的远处转移,常规化疗治疗下曾一度发展到终末期,但在免疫、肿瘤疫苗等创新治疗手段以及营养支持的保驾护航之下,闯过了一个个难关,同时凭借特异性抗原的注射,获得了相较于其他患者对于免疫更好的应答,肿瘤被完全杀灭,让她获得无瘤生存已达5年之久。 郭增清主任介绍,在内科领域,综合性治疗策略的应用旨在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并实现患者的无瘤生存。这种综合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有计划地联合应用。 据介绍,在进行肿瘤的攻坚战同时,营养专家团队根据丁阿姨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疾病史和营养需求,为她量身定制了一个营养方案,配备营养师为其做饮食指导和监督,定期监测她的体重、体质指数(BMI)、营养指标等,评估营养支持的效果,并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营养方案。“我们都由衷的为她感到高兴,希望她继续保持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郭增清主任表示。 专家介绍 郭增清 主任医师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内科主任、临床营养科行政主任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临床营养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营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参与编写国家级指南及共识。 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课题,发表多篇高水平SCI文章,作为PI参与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团队介绍 福建省肿瘤医院特需病房20区兼临床营养科、肝胆胰内科病房,以郭增清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恶性肿瘤的系统性治疗如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综合治疗及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上,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诊治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开展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惠及广大患者,让患者免费治疗的同时获得更好疗效及最新治疗的机会。 获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授予的“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优秀单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授予的“中国肿瘤营养基层500强培训基地”,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症与姑息治疗委员会授予的“福建省化疗所致恶心呕吐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